著名学者张隆溪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4-10-31浏览次数:459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

 

  近日,英语学院邀请了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张隆溪教授前来我校讲学。张隆溪教授,北京大学硕士,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加州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外籍院士以及欧洲学院外籍院士。

邀请到如此重量级的学者来讲学是我校一大学术盛事。英语学院及其他学院的师生都格外珍惜如此难得的机会,每一场讲座都提前几个小时就“预定”座位,到讲座开始的时候,会场内座无虚席,后排站满了人,连过道都挤满了席地而坐的同学们,还有不少同学索性趴在窗户上听讲,一睹大师的风采。

此次到来,张教授除出席“比较文学与中外人文交流高层论坛”做主旨演讲外,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三场讲座,分别是学术讲座《西方文艺传统的主题研究》、《从十七世纪欧洲历史和文化背景看弥尔顿<失乐园>的意义》,以及讲述其自身求学经历的人文讲座《学思历程的反思》。

在前两场的学术讲座中,张教授深入浅出,并且紧紧扣住原著文本,引领大家共同领略西方文学和艺术经典的魅力。1028日晚上,在虹口校区进行的题为《西方文艺传统的主题研究》的讲座中,张教授以跨学科的视角,着重从文学和绘画中都有所表现的“骷髅头骨”的意象出发,讲解了西方文艺传统中重要的“死亡”主题。他以莎士比亚的经典文本《哈姆雷特的》为例,摘取其中哈姆雷特手捧头骨审视沉思的著名场景,说明西方文学中“骷髅头骨”意象的寓意作用,不仅体现死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平等的宗教思想,无论贫贱富有,任何人都要面临冰冷孤寂的死亡。随后,张隆溪教授列举了欧洲的一些画派,展示了多幅以“骷髅头骨”为意象的画作,这些画作中以世俗之物作为绘画题材,如美丽的少女、鲜艳的花朵、新鲜的食物、光亮的器皿等等,但是在这些美景美物中却突兀地出现“骷髅头骨”,这与文学中“骷髅头骨”的意象作用是相通的。同样的,还会出现苍蝇、腐烂的水果、枯萎的花朵、甚至乐器(留不住的美声)等也是在表现死亡之不可避免memento mori)的主题。最后,张教授总结说,做学问要懂得运用跨学科的思维,并要以实际的文本为依据,寻找论题的支撑,才能够有所阐述。同学们对此会心点头,深受启发。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领略到学术大师的风采,感受学术的魅力,学院特意安排张教授到松江校区给学生演讲。次日一早,张教授不辞劳顿来到松江校区。上午的讲座,张教授从十七世纪欧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阐释弥尔顿《失乐园》的意义。首先他指出,历来有不少评论家批评弥尔顿将《圣经》中有关人类堕落的故事用作史诗的题材,因而缺乏作为史诗要素的英雄业绩和冒险经历,有些评论则指责弥尔顿认可夏娃受诱惑的圣经故事,从而成为父权社会压迫妇女的帮凶。但是张教授对以上观点都持反对意见,对此一一展开驳论。张教授认为《失乐园》的伟大和不凡之处恰恰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史诗的传奇和冒险的格局,不再是描述战争、冒险等表现男人气概的题材,而是着眼于引发人类无尽思虑的哲学命题,从而使善恶、自由、忏悔、追寻知识等这些带有深刻哲学意义的问题成为了史诗的核心,这正是使弥尔顿的《失乐园》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之一。此外,张教授还探讨了《失乐园》这部史诗中夏娃的女性形象。他从文本出发,对比了上帝之子耶稣的话与夏娃向亚当所说的话,发现两者具有极其相似的口吻,认为夏娃具有与耶稣同样的担当精神,勇敢地承担她所犯下的过错,因而他认为,夏娃是人类中第一个忏悔的形象,这恰好证明了女人能够体现出救世主为人类救赎的那份爱与责任。进而,张教授认为,这些深刻和跨时代的观念使得弥尔顿与其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相比,无论是在政治观点还是性别意识方面,都是一位与当时流行观念不太相称的激进思想家。

一代学术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可以从其成长过程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院长査明建教授特意请张隆溪教授给我校同学讲讲他的成长和治学经历,作为本学期“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一讲。29日晚,张教授在松江最大的5教楼365教室与同学们共聚一堂,回顾个人在求学和学术研究中探索的经历,与年轻学子分享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学思历程。回忆起小时候的自己,张教授颇感自豪,那时的他成绩优异,备受家人宠爱。然而刚刚高中毕业,就不幸赶上了“文革”。在下乡插队的艰苦日子里,他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四处搜集书籍。尽管每天的农活非常繁重,但他坚持不懈,每天都坚持阅读,学习英语,偷听BBCVOA广播,矫正英语发音,练习听力,练就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口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勤奋苦学,使他有了比较深厚的中西文化、文学的积淀。1977年恢复高考之时,“蛰伏”多年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抵考取了北大英语系硕士研究生,成为杨周翰先生的得意门生。在北大,他因中西文学功底和英语水平出众,很快得到朱光潜、李赋宁等北大教授的青睐。机缘巧合,他得与钱锺书先生结识,受到钱先生的器重和教诲,学术上更为精进。后来,又得到赴美留学的机会,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文化先行者”之一。张教授坦言,“文革”时期下乡务农、在工厂做工,锻炼了他不畏艰难、刻苦向学的毅力。谈到自己一路走来,得到了马识途、欧阳子隽、杨周翰、朱光潜、钱锺书等师长的帮助、提携和教导,张教授很动容,对这些影响他人生发展的前辈充满感激。讲座最后,张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思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学无止境,年轻时一定要多读经典,外语专业的学生,尤其还要注意阅读中文经典,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全面提高中外人文素养,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三场讲座中,张教授深厚的中外人文学养、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讲座之后,在解答在场的老师、同学们的问题时,无论是关于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中西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学的发展路向,还是治学的态度、方法等,张教授都中西经典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展现出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人文修养,令在场的师生敬仰赞叹。不仅如此,张教授勤奋向学的精神、执著追求的毅力、谦逊朴实的为人风范和广博深厚的人文情怀,更是深深打动了所有参加讲座的年轻学子,可谓领略大师风采,受教终身得益。见贤思齐。如此的大师必将成为学子们内心的标杆,成为温暖和激励的精神导师,而执著前行,不断超越自己。张隆溪教授的系列精彩讲座,已然成为英语学院人文化教育改革历程上的精彩华章;而他对英语学院人文教育的肯定和赞扬,更是鼓舞我们进一步深化英语专业人文化改革,以培养更多人文底蕴深厚的英语专业卓越人才。(英语学院)

  • 上外英语学院